成功者 vs. 普通人的差別就在「態度」!6個小提醒帶你邁向成功
2016-12-05 17:07 編譯‧整理 黃莉恩
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家,都經歷過失敗的過程。這些體驗大多令人崩潰,但最終能區別出成功人士與一般人的關鍵,並非「失敗」本身,而是面對失敗的「態度」。
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做了一個實驗,證明人們在面對失敗時,「態度」就是影響一個人是否能獲得成就的關鍵。實驗中,Albert要求兩組人分別做一個難以破解的管理測驗,受試者第一次做都注定會失敗。他告知第一組參與者,這個測驗是為了評量他們的能力,第二組則被告知解題的技巧是可以持續修正的,測驗目的只是想參與者有機會進步和練習。實驗結果發現,第一組,也就是認為他們在接受能力檢定的受試者,覺得失敗是因為他們的技能不合格,他們重新再做一次任務時,結果幾乎沒有改變。但第二組受試者則將每個挫折視為學習的機會,在每次嘗試中,逐步提升解題的能力。
在平常生活中,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像第二組一樣,不被失敗擊倒、而是努力克服後成就更好的自己?暢銷書作家Travis Bradberry給了6個小提醒,幫助你將失敗轉化為成功:
一、別讓恐懼限制了你的行動
失敗源於因害怕未知而不行動。亞馬遜CEO傑佛瑞·貝佐斯在創辦Amazon前,他用「遺憾最小化框架」問自己:「當我80歲的時候,我是否會後悔沒有做這件事?」
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·坎貝爾(Joseph Campbell) 說過:「令你害怕的洞穴可能藏著你所尋求的寶藏。」
當結果已成定局時,人們常常後悔自己先前因害怕而沒有更多行動,例如:開會時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,當同事提出相似想法被主管表揚時,才覺得後悔。克服恐懼的第一步就是問自己:這件事情失敗了會怎樣?把失敗的後果全部想過一次,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根本沒什麼好損失的,那麼恐懼也會大大的減少。
二、沒經歷過一萬小時的練習,談不上失敗
葛拉威爾(Malcolm Gladwell)在他的書《異數》(Outliers)中,指出不論是哪一種專業,想要獲取成功,都需要一萬小時的專注且持續的練習。許多成功的人士也都用自身的經歷證實了這點。亨利‧福特(Henry Ford)失敗了兩次,才在45歲時創立福特汽車,作家哈里‧伯恩斯坦(Harry Bernstein)致力於寫作,最後終於在高齡96歲時,一炮而紅。當我們最終獲得成功時,就會發現重重磨難的過程是最有收穫的人生體驗。
三、專注你想做的事,不要為了瑣事浪費時間
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人,有些人總是忙得團團轉,開一個接著一個的會議,回覆一封封的e-mail,但這之中又有多少實際產出呢?成功是因為專注、時間被有效率的運用,而不是做了多少事。檢視自己的目標,探詢要達到目標所需要做的事,找到事情的核心,然後刪掉所有的細節,不要為了瑣事浪費時間。
四、把握當下,而不是後悔過去的事
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失敗是因為「時間旅行」:後悔過去所做的事情,或是對還沒發生的事情感到焦慮。當我們這麼做時,失去了唯一掌握在我們手中的—現在。
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曾說:「深呼吸,看開點,然後提醒自己,『當下』是你唯一確定擁有的時刻。」
五、追求成功的過程,不要試圖尋求所有人的支持
爸媽反對、親友迴避,不代表你就落入失敗。別讓反對你的人影響你。
著名童話作家蘇斯博士說:「忠於自我,反正會介意的人不值得你在意,而值得你在意的人不會介意。」
追求成功的道路上,我們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支持,拋開這些不值得在意的人的意見,能讓我們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人事物上。
六、把完美當成目標,但不要太過執著
《捨得的人生藝術》中寫道,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完美。因此,別為了過度追求完美,而忽略了原本就很美好的生活。你可以把完美當成一種目標,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斷地讓自己變得更好,但不要逼自己一下站上完美的巔峰。
延伸閱讀 /
1. 人人都做得到!成功人士睡前會做的5個儀式
2. 史丹佛大學研究:成功者共通的關鍵特質是這個!自制力心理學自我管理個人成長棉花糖實驗
原文出處 / World Economic Forum
製圖 / 黃莉恩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